叶菁菁笑眯眯地往下说:“我们确实穷,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那就是我们人多,我们干活要的工钱少。”
“这些天,承蒙贵司热情招待,我们也在日本见识了不少漂亮的工艺品。其中有一些,我们完全可以做。”
“比如说你们穿的和服……”
“不。”川田一郎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不会有一个日本人购买中国生产的和服。你要明白,和服的意义不一样。”
叶菁菁一点儿尴尬的意思都没有,脸上依然笑吟吟:“我说的是和服带子和蝴蝶结,这些配饰,可以交给我们来做。”
她伸手指了指餐厅的挂帘和屏风,“还有像这种编制工艺品,无论是芦苇编织还是竹编的,我们都可以做。”
“除此之外,像那种手工风铃,手工挂饰,还有各种装饰用的结,所有手工产品,我们都能按照要求,高质量完成。”
她之所以提出这些产品,一方面是作为穿越者的优势,她晓得哪些东西大概可能会在日本市场上受欢迎。
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实际情况。
比如说和服腰带跟蝴蝶结,生产者不需要专门的生产场地,在家就可以做。
前者,他们信心最足。
因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缂丝和服腰带就成了对日外销的抢手货。
敢想吗?一条三百工时的腰带,能够在日本换几十吨钢材,或者一辆丰田小汽车。
因为是纯手工缂丝制品,现在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没多久,远远不到饱和的程度。
西津就想在这里头分一杯羹。
到时候,一家一台缂丝纺织机,就是一个小型加工厂。
而做缂丝,他们厂虽然不生产,但有老师傅真有这技术。
到时候只要订单过来,他们就能立刻老带新搞生产。
蝴蝶结,那是顺带着的,同样在家就能干。
剩下的那些手工制品,也一个道理,不需要专门的厂房。做工的人领了材料,在家里做好了,厂里统一收上去就行。
川田一郎听着点头,这个方法,倒是具备可行性。
只是——
他实话实说:“我相信中国人民心灵手巧,肯定能够做出漂亮的手工制品。可惜的是,我们东棉并不生产这些。”
他的潜台词浅显易见,你们能不能做好,跟我们没关系啊!
叶菁菁面不改色:“所以要麻烦东棉帮我们牵线搭桥,寻找合适的客户啊。有了订单,我们就能生产挣钱。有了钱,我们就能购买贵司生产线。”
想挣我们的钱不?动起来啊。
坐在原地,我们的钱就能飞到你们口袋里去?
那也得我们有钱啊。
叶菁菁还给人画大饼:“川田先生,您是专业人士,想必您也看出来了,在未来几年里,中国会有大量纺织厂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我们都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线。”
“我们西津纺织厂做好了,就是一个模板,可以让大家依葫芦画瓢的模板。”
大哥,我都已经把话说到明处了啊。
你做的是我们一家的生意吗?你面对的是整个中国市场。
就问你到底心动不心动。
川田一郎思索再三,没有给准话,只表示:“那我们得去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客户。”
他冲着田副书记露出苦笑,“想跟我的中国朋友做生意,可真不简单啊。”
田副书记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那还得川田先生您多帮忙啊。”
等到吃完饭,大家休息顺带着开会的时候,众人都迫不及待地追问:“哎,日本人会答应吗?”
他们来考察,是为了交钱买东西的。
如果自己这边一分钱还没掏,就先想着从对方兜里掏钱了。
实在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