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o章洪水行动
凉风吹过,带走了夏季的干旱,地中海世界进入了温暖湿润的秋冬季,雨水渐渐增多,天气渐渐变冷,农民们播下了麦苗,祈祷来年的丰收。
1475年的地中海世界依然纷争不休,从北法兰西大平原到洛林森林,从伊比利亚山地到西西里岛,好几个西欧强国被卷入了这场蓄谋已久的风波之中,勃艮第蛮干猛冲,法兰西坐当渔翁,阿拉贡赌上一切,东罗马亦是大军尽出,和平被粉碎,连年的战争成为了西地中海的主旋律。
意大利的乱局已经初步平息,佛罗伦萨共和国和圣马可共和国都是一片狼藉,米兰公国迫使拉斯佩齐亚自由市与帕尔马公国向其效忠,米兰公爵的暴政降临在越来越多的人民的头顶,猎巫运动和反希伯来运动进入了高潮,人们在迷茫与痛苦中选择了自相残杀,曾经繁荣富饶的意大利逐渐褪下了华丽的外衣,露出了虚弱的本质。
在此背景下,大量工坊破产,大量工人失业,紧随而至的是罗马教宗与世俗旧贵族的大肆扩张,从金融到实业,意大利资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
威尼斯垮了,亚德里亚贸易和造船业市场被东罗马帝国瓜分,佛罗伦萨垮了,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大蛋糕落入东罗马银行家的手中,格拉纳达垮了,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了全欧洲最大的丝绸生产国,整个国家都弥漫在乐观而上进的情绪中,越来越多的中产者乃至平民都愿意赌上一切身家来放手一搏,似乎这种空前盛世永不结束。
远洋贸易带来的巨量贵金属涌入皇室,政府或私人的银行机构中,这些银行向梦想者放着大量贷款,远洋探险,创办实业,明研究……只要你想干,美好的生活就在明天。
经济上的繁荣和政策上的开放自然而然地带来了文化上的勃,越来越多的文学著作与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艺术家开始到爱琴海沿岸寻求资助,在这里,所有人都拥有自由创作的权利,并对他所创作的事物享有一切权利,皇帝的文化监管政策十分松散,只要不太过分,一切随你自己。
截止到1475年晚秋,东罗马帝国共计拥有七百八十万登记人口,过一半被登记为希腊正教徒,在副相巴西利厄斯与教育大臣巴尔萨蒙的主持下,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归正运动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犹豫者与心志不坚者开始改信为正教徒,死硬派的突厥穆斯林则被抓进沿海大城市的工坊里担任苦力,为数百年的血海深仇赎清罪孽。
不过,资本主义的加展自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爱琴海两岸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大量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大量的机会等待攫取,几乎不存在失业现象,享有最高公民权的希腊裔市民过上了过去数百年来难以想象的美好生活,“充分就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参军打仗的意愿有所降低。
诚然,东罗马帝国重军功,想要攀登到权力的巅峰就免不了走上战场,但对于现在的市民们来说,老老实实地勤奋工作就已经能过上很好的生活,正教会保护他们的权益,工坊主们不敢随意剥削他们,在文学,经济和科技上取得突破甚至还能获得爵位,功成名就的机会实在太多,没必要为了前程而九死一生。
让农民参军去,让贫民参军去,让奴隶参军去,这样的声音在大城市中越来越普遍,也引起了帝国政府的注意。
实际情况是,近几年来,这几类出身的士兵占比的确越来越大,市民的参军比例逐年降低,虽然暂时看不出优劣,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随着军事技术的展,光凭一腔蛮勇便能克敌制胜的时代渐渐远去,军队对于士兵个人素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市民识字率高,平均身高体重过农民,在掌握新武器,领悟新战术,服从上级命令等方面均过农民,绝对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帝国政府采取了两个方法,第一便是加同化进程,同时吸引意大利人口,在根本上增加兵员基数,第二则是转变宣传方式,鼓励民族主义,宣传者们会告诉年轻人,他们参军不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民族与国家。
金钱,爵位,权柄,地位,头衔,荣誉……对市民们来说,这些东西虽然美好,但也有着其他的获取方式,也许并不值得为之死战。
但是,资产阶级是具有民族性的,在一派祥和的社会氛围下,或许不会有多少人为了金钱浪费生命,但一定有很多热血青年甘愿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而走上战场。
民族主义的兴起是资本主义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一股浩浩汤汤的洪流,只能顺应,难以阻挡。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主义,东罗马帝国教育部主持修订的历史教科书中详细标注了古罗马帝国全盛版图,东西分治时期的东罗马版图以及查士丁尼时期的东罗马最广版图,到底该怎么向国民宣传,完全取决于此时的国力到底如何。
达则自古以来,穷则搁置争议,这本就是自然之理。
东罗马帝国本来就有民族概念,以撒为其打上名为资本主义的强心针后,民族主义的蓬勃展是肉眼可见的事情,并已经展现出了些许苗头。
在东罗马帝国目前所面临的两场战争中,愿意报名参加西西里争夺战的公民明显多于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因为前者属于收复失地,后者则属于君主私利。
受限于时代的普通市民对皇帝在西地中海的长远布局终究还是难以理解的,他们不明白格拉纳达的丝织业对东罗马丝绸工坊的威胁有多大,也不知道一个联合起来的大西班牙会对东罗马帝国的海外航线带来多么剧烈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卡斯蒂利亚不会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卡洛斯国王也不会成为罗马人,那这件事就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这种情况并非什么坏事,国家的主人终究还是人民,只有当皇室站在广大国民的一方时,他们才会自内心地拥护支持,后世皇帝当引以为戒。
无论如何,时代还没展到那一步,在东罗马公民的心目中,此时的巴列奥略皇室依然是神圣而伟大的,依然是代表国民利益的,皇帝用自己的钱打自己的仗,大量的订单反倒能落在他们头上,带来无数家致富的机遇。
君士坦丁堡的晚秋是安宁而和睦的,物产充裕,治安良好,民众生活安定而富足,隔壁的战争没能影响到这里的迅展,建筑技术的进步让这座世界渴望之城极扩张。
君士坦丁堡主城以西,一座宏伟的城堡坐落在大湖之畔,这里景色优美,道路宽阔,紧邻城堡的小镇已经有些模样。
这是圣若望学城,君士坦丁堡三大卫城之一,虽然人口最少,但却是艺术与思想的汇聚之地,文化与科技的绝对中心,除了占据四个城堡主楼的四所大学外,这里还有造纸厂,印刷厂等配套设施,人文研究所,皇家科学院分部,帝国考试总局等一系列文教部门。
近年来,新建立的大学越来越多,圣若望学城也开始6续扩建,四座塔楼显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新迁来的君士坦丁堡大学财大气粗,干脆自己建造了一座新的学府,主体部分使用了最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洁而不失美观。
圣若望学城的大学生们时常举办各种活动,游览踏青,写生绘画,吟诗作赋,节日庆典,附近的居民偶尔也会过来观看,凑凑热闹。
圣若望学城的正中央是一个大广场,广场面积很大,在改造时模仿了古罗马大剧院的模式,四周都是环形排状座位,中间则是圆形高台,专为演讲而设计。
在教师的鼓励下,这里的大学生们时常会在大广场上举办辩论与演讲活动,可以根据一个话题展开唇枪舌战,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批评社会现状,可以讽刺贪官污吏,可以就政府的政策提出质疑,也可以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同学老师。
这是东罗马帝国自古以来的老传统了,虽然名为帝制,但保留了不少共和色彩,公民是有权批评政府与皇帝的,他们深知这点,也引以为豪。
管你是查士丁尼大帝还是屠夫巴西尔,管你是阿莱克修斯一世还是约翰二世,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们该骂还是骂,骂得最狠的当然还是大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