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小说

九月小说>文豪1983 > 第170章 认祖归宗(第1页)

第170章 认祖归宗(第1页)

第17o章认祖归宗

余切得知此事,反而一点也不奇怪。

自改开以来,侨商投资最高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o%以上,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改开后,华人同胞一直热切支持着大6展。

八十年代的引进“外资”,这个“外”,完全是华侨们支撑起来的。

当时的大6还没有体现出规模效应,巨型跨国公司们谨慎、吝啬的进行投资,认为大6从生产线到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改革。

北方的海尔电器公司,被调任厂长的张瑞敏初来乍到,第一条规定就是“员工不许在车间拉屎!”

这些事儿今天看来令人不可思议,何况是八十年代的成熟跨国公司呢。华人华侨靠着越商业模式的感情,在各行各业进行了初始的外来投资。

余切很快被拉去做采访,上节目。

本地华人组建的电视台邀请他谈谈“创作幕后的故事”,他聊到了自己的初衷:“我本来是想写一个批判资本社会的小说,结果却看到了华人对于文化的传承,我看到我们执着和骄傲的部分,我觉得我有这样的能力,和义务……写出一篇小说来。”

记者问他:“从九龙城寨到南洋社会,你怎么看待你小说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一种文明状态,你要认识我们这个民族,你就不能用常规的行政实体去看待,中华就在这里,它是一种活着的状态,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能不能描述的更加具体一点呢?”

余切打了个比方:“在我们大6,现在流行起了uFo(不明飞行器)和外星人,我想假如这个世界有这么一个越了所有文明尺度的高维文明,他们决心消灭掉一些文明,保留一些文明,他们就设置一个问题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然后我们答‘半广以乘正从’,意思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高与底边边长乘积的一半,当然这对于那个高维文明来讲,这个见解还十分的粗浅,但是他们就知道了,这是一个有自己文化,有自己思考的民族,这个文明值得保留下来,我们自己也这样想。”

余切的回答,意味深长,有人认为,他这个意思是“高维文明”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文明,他表示中华文化现在虽然物质上落后了,但是摸着了门路,大有潜力。

也有人认为,余切是再次批评了土著对于华人的迫害,因为众所周知,整个南洋的展史就是大6人带来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社会道德,本地土著对华人的排斥,简直是倒反天罡。

在泰国国内,和临近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出路》小说也引了华人文坛的轰动。

南洋华语文学一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分支,其中涌现了许多好作家和好作品,从早期的游记、逃难记到现代的史诗、小说和散文集等,作品繁多。

2o年代起,以邱菽园为代表的南洋文人们,把南洋本地风情和当时大6的救国图存运动相结合,一度引领了当地小国的文坛。

然而进入到五六十年代,历经数次现实打击之后,这种小说暂时消亡。历史上要等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新起来的华人作家们,才重新追溯到过去的历史,创作出《菲律宾不流血的革命》、《野菩萨》、《热带雨季》、《赤道上的怪兽》等等作品。

余切正打响了这第一枪,他的小说起到了号召作用:

当年的郁达夫写出了《沉沦》、钱钟书写出了《围城》,小说中均涉及到南洋之事,难道对于南洋华人历史的小说,我们只能等到大6同胞来替我们撰写吗?

我们自己就写不出来吗?

活跃在南洋圈的文人们,或是先创作出一些短篇小说到杂志期刊上,或是直接对余切的《出路》进行文学赏析。

刚刚从宝岛师范大学毕业的马来人张贵兴,写了一篇《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的论文。观点直指华人文学的矛盾核心:

在过去,南洋华语文学从属于“五四文学”,是国内文学海外流传的一脉,是与救亡运动紧密配合的小说。

但到了今天,时过境迁,南洋华语文学却失去了生命力,浅显的以为写“书法、舞狮舞龙”就是华语文学,然而这种东西只是表演性质的文学,是为了写而写。

南洋有自己的历史特征,社会在凄风苦雨中成长,与其写那些其乐融融的文化符号,不如直面惨淡的现实。

这一篇文章一出来,顿时引了更大的争论,一时间有宣布和“祖国大6”断奶的“断奶论”,在文学上力求展完全的本地文学;也有指出大6传统文化就是华语文学的根和源,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

马来和泰国等地的文人教授纷纷表意见,笔战连连。余切虽然没有陷入到这些本地人的争论,但大家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才意识到原先小说的诸多问题,大家都看着《出路》最后的结局。

九月初,《出路》最后一回结局刊登在《中华日报》上,同时《出路》小说单行本也在华人商会的张罗下,集结成册,准备上市开卖。

读者们只看到:原先的几位主角,在进入到八十年代后,纷纷走上了人生的终点。他们不约而同回到了大6探亲,在大6政府的帮助下,离家数十年的游子重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族谱上,他们朝自己已经死去了的先人叩拜,漫步在小时候曾走过的田埂上,泥土的芬芳和爆竹的喧闹声,将人的记忆拉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离开前,他们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有的还要更小,而现在已经垂垂老矣,两鬓斑白。父母、长辈皆已死去,生意和事业现在似乎也不再重要,各种主义和政治理念都被冲淡了。

只剩下无尽的悲怆和回忆。

在那里,和他们一个姓氏、辈分上却平行的小孩笑嘻嘻望着他们的到来。

“你来了?”又是孩子,又是同辈的孩子拍手道,“兄弟,你如今终于回来了。”

《出路》小说的结局注定载入史册!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