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武皇后和李治的指示,安定公主严惩郭呈的风波很快便被平息,至于随后被罢黜或安排到冷板凳的人,这里便不再详述。
做官的很少不会留下把柄,平日里可能无人在意,但是到了要处置他的时候,自然会拎出来作为罪名,这便是所谓“迟来的公道”或者说是“老天有眼,报应不爽”。
书归正题,这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后,安定公主和杨春花再次出现在那些被派遣过来参与并州郡君志修撰工作的采风使、并州本地官吏面前时,他们已经变得非常听话,有礼有节。
杨春花还是如初次和他们见面时那般的平易温和。她先是重申武皇后和李治对此事的高度重视,以及此事对于武皇后和李治了解民情,百姓感受武皇后和李治的关怀和重视的重要意义。因此,往远了说,他们这些人是在记载青史,四舍五入就是参与国史修订!往近了说,他们是皇上、皇后与百姓之间的桥梁纽带,在上是皇室信任,在下是百姓民声,多么光荣啊!
看着众人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杨春花继续表示这样关系重大、意义非凡的事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此事需要各位群策群力,各显其能,才能做好。
接着,杨春花又表示,各位能被派遣参与此事,肯定都是能力出众的精英,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如果大家能在共同完成此事中相互了解,结为好友,惺惺相惜,不失为一段佳话。
虽说“朋党”是朝堂上绝对禁忌的红线,但是结盟站队,搞好人际关系,及时了解消息在官场上也是非常重要。
除非做到了李勣那种高度,又想要明哲保身,其他官员无论是不想哪天就成为攻击别人的“筏子”,或者神仙打架里被殃及的池鱼,还是有野心想要往上爬,获得贵人青眼,同僚帮助,都要及时了解消息,提前下注,至少成为不会被单独拎出来的某个人。
想当年,李义府便是提前几个时辰了解到自己即将被外派后,立即和当时在宫里衙署值夜班的王德俭换了班,才得以面见李治,成为废王立武事件中第一位站出来支持此事的朝臣,从而成功改变了自己被踢出中央的仕途命运,反而得了李治的喜欢,成为天子近臣。
所以对于杨春花提议大家通过一起修撰并州郡君志搞好关系,互通有无,众人大多眼前一亮,更加积极了几分。
心思更深的人甚至想到了武皇后参政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了,和武皇后的首席女官杨春花搞好关系,提前加入以武皇后为核心的新势力,说不好就能成为第二个风生水起的李义府,甚至是许敬宗。
哪怕是谨慎些,不加入武皇后势力,但是和杨春花结个善缘,表示善意,多个朋友,就是多条退路嘛。
最后,安定公主也站出来说了几句。她表示,本宫是代表母后和父皇来的。诸位的表现,本宫都会看在眼里。想来诸位也已经知道了,本宫向来赏罚分明。诸位做得好,本宫肯定会向母后和父皇言说,为你们请赏。但是,本宫也把丑话说在前头。诸位若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甚至有别的心思,本宫定然严惩不贷。
众人听着安定公主的话,心中一凛,因为杨春花的平易温和而生出的些许浮躁消散殆尽,神色也正经、认真了不少,皆行礼称“唯”。
安定公主威严地一一扫视众人后,才让他们免礼,随后退回到杨春花身边,不再多言。
杨春花看向安定公主,请示自己是否可以安排具体工作了。
安定公主微微颔首。
杨春花获得安定公主的同意后,便拿出章程和众人讨论起来,并进一步安排好了众人的工作。有安定公主在一旁监督,又有杨春花之前的鼓动,众人既积极又认真,工作效率很高。没一会儿,他们就已经商定好了具体工作计划。
能被封为郡君的老妇都要年满八十岁。而唐朝建国也不过四十二年,再加上隋朝存在的三十八年,就是说这些老妇都经历两次朝代末期战乱了,能活到现在大多是士族女性,极少是幸运的平民女性,乡里的平民女性更是凤毛麟角。
对于士族老妇,项目组里的官吏大多是乐意前往记载的,毕竟搞不好还能联络联络感情,最起码是吃顿好的。但是对于平民老妇,虽然有了郡君的名头,她们可能会被当地乡绅资助赡养,但是身份地位到底是不高,也没什么文化,接触起来也比较费劲,还得舟车劳顿。
杨春花看着众人闪烁的神色,并不想强制安排人过去,恐怕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过去了,不仅记录不好,反而劳民伤财,损害武皇后的名声,还惊扰老郡君。
杨春花想着,要是没人主动去,那就她去好了。反正她也打算亲自拜访几位经历比较典型的老郡君,以彰显武皇后对老郡君的重视,宣扬武皇后的亲民形象。
但是没想到,还是有人主动揽下了这个看似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刘家村,村正家。
采风使徐复看着眼前的老妇人,放大声音问道,“老郡君,您叫什么名字啊?”
那老妇人已经有八十二岁了,虽然神志仍然清明,但是耳朵不可避免地有些不好使了。她侧耳认真听了听徐复的问话,又看了看他不俗的衣着和气质,最后将求助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子,年近六十的刘家村村正。
那村正先是对徐复抱歉,“真是不好意思,徐大人,老母的耳朵不好使了,没听清您的问话。”
徐复虽然是通过科举考上去的,家世并不是很好,至多算个耕读之家,但是中举后被分到了礼部,平日里做事都是循礼守节,行至有度,说话斯文,这样猛地喊一嗓子,也是觉得喉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