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小说

九月小说>[武周]日月凌空,女当则天 > 想东想西照做便是(第1页)

想东想西照做便是(第1页)

待资料初步收集、整理完成后,杨春花便向武皇后进行了阶段性汇报。待武皇后查阅通过后,杨春花就要带领从史馆临时调遣的著作郎等相应官吏进行书面编撰,以形成成文典藏书籍。而这一修撰时间相对于资料收集和整理要长一些,属于慢工出细活的时候了。

说回当下,武皇后翻阅着那些老郡君的事迹,不时微微颔首。

“春花,做得不错。”武皇后笑着说。

从大张旗鼓地专门调遣人员采风、记录并州当地老郡君的事迹开始,武皇后想要扬名的目的便达到了大半。至于结果如何,只要修得不要太差劲,及格便好。而武皇后这里所说的“做得不错”,更多是在说杨春花在采风修撰的过程中做得不错。

尤其是前几天组织宴会时,便有并州当地望族的老郡君亲自前来,表示感谢皇后娘娘的恩典,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还能被人记起,甚至为了记好自己那些无足轻重的故事而多次前来核对、记录。其中她还格外提到,那采风使问了自己的姓名,当时自己一时间都有些愣怔,做老夫人做久了,都要忘了自己叫什么了。

无论是出于真心感谢,还是想和如今风头正盛的武皇后结个善缘,总归是老郡君亲身下场,为武皇后的亲民形象增光添彩。一时间,宴会上的命妇们都在称道武皇后的贤德亲善,乃国母风范,其乐融融。

而杨春花却不是做到这样便心满意足了,“娘娘,婢还有一些想法,想要同您说一说。”

“哦?那你说说。”武皇后温声应允。

杨春花先是说了几个老郡君的名字,示意武皇后翻看出她们的事迹。

武皇后微微挑眉,“这几位?”

杨春花徐声说道,“娘娘,这几位老郡君出身低微,其事迹却均有宣传教育意义。就拿吕小女郡君为例,她不过是乡间民妇,和父母学过一些狩猎、医药的本事,却在隋末战乱中组织村民抵御强匪,自力更生,等到了我朝终结乱世,还天下太平。还有常英娥郡君,父亲为前朝被构陷遇害的文官,她与其兄流落到田家村后,因村人接济帮扶,主动为村人孩童启蒙,使他们认字明智。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事迹,婢觉得值得为其在当地立碑。”

武皇后一边再次查阅杨春花指出的那几位老郡君的事迹,一边静静听着,尤其是听到“巾帼不让须眉”这几个字时,脸上的笑意更加明显。待杨春花说完,她微微颔首,“本宫也觉得值得宣扬,你的想法可以实行。”

杨春花闻言,继续说道,“娘娘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婢想得娘娘任命,代娘娘前往为碑揭幕。”

武皇后看向杨春花,感叹道,“春花,你总能让本宫觉得惊喜。”

杨春花笑了笑,行礼承赞,“娘娘既然让婢去做了,婢就想做得更好。”

武皇后点点头,“本宫同意了,你去做便是。”

杨春花接着说,“娘娘,婢还想为参与此事的官吏请个恩赏,以彰显娘娘的用人有度。尤其是采风使徐复,其主动揽下前往乡里村镇记录老郡君的任务,吕小女、常英娥等几位老郡君的事迹便是由他详细记录的。此外,他还主动记录了所前往的乡里村镇的民风民情,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

边说着,杨春花便将徐复的民情记录和他本人的档案递给武皇后。武皇后翻了翻那民情记录,虽然并无大用,不过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算得上是个做实事的人。

随后,武皇后又看了看他的档案,才说道,“其他人的恩赏,春花看着办即可。至于徐复,既然有春花引荐,还有这记录的郡君事和民情都还不错,便先由他跟着你去立碑。待归来后,若想法未变,你便再与本宫言说,可迁其为著作郎。若是不妥,多赏他些东西便是。”

著作郎负责管理秘书省属下著作局,是个从五品上的官,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修撰碑志、祝文、祭文,并不参政议政。

这个看似是个没什么前途的官职。但是六年后,随着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武皇后的权力越来越大,要负责的政事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治国安民,也为了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武皇后以“修撰文书”的名义,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人,组建了自己的外朝秘书班子,为自己出谋划策。

因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这些人被称为“北门学士”。待武皇临朝称制,“北门学士”大多成了高品级的官员,甚至是宰相,而且长期被重用。

杨春花知道著作郎就是北门学士的预备役。只是现在武皇后便准备将徐复安排在著作郎的职位上,她一时有些好奇,难道尚未公开参政,武皇后便已经开始为以后筹谋了吗?不过这也太早了吧,距离北门学士成型还有六年呢。

还是说,她想多了,武皇后可能只是因为她的引荐和彰显自己对有功有才之人的恩赏,所以较为妥帖地安排了一个既适合徐复表现出的才能,又不会太高而引起不必要的议论的职位。

算了,杨春花不再东想西想,反正也猜不透武皇后的心思,照着做便是。而且,武皇后也没有勉强徐复的意思。这不就是让他先跟着自己去立碑,一方面让自己再多了解了解此人,另一方面也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意思。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武皇后也不缺这么个人手,不过是看在杨春花的引荐上给个机会罢了。

要说的都说完了,杨春花便准备开始按照所说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了。她先是以武皇后和李治的名义,循例赏赐了参与修撰并州郡君志的人员一些财物,以表示对他们认真做事的认可。随后,她又特意点出徐复,表示因为他负责村镇老郡君的记录一事,已经对老郡君事迹和当地熟悉,便由他负责为老郡君立碑之事,并跟着自己前往村镇慰问老郡君,同时为碑揭幕。

这是入了皇后和皇上的眼了?众人看着徐复窃窃私语,或艳羡或不屑。徐复倒是面容平静地恭敬领旨谢恩。不过还是有人为他真心高兴的。曾经把酒叹息,一副恨铁不成钢模样的好友哈哈大笑,再次邀请徐复喝酒,还嚷嚷着“苟富贵,无相忘”,让徐复觉得幸好是订了个包厢,不然多少是有些丢人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