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小说

九月小说>政变,登基,娶黛玉【红楼】 > 蟾宫折红梅(第1页)

蟾宫折红梅(第1页)

林怀瑾并不喜欢完全寂静的氛围,那会让他有骨内生寒的不适感,杂糅着虚无,迷茫和失重的错感,从尾骨腠理之间慢慢攀升。

而此时的太和殿,却静得令人发憷。

太上皇,新皇,小太子三人皆坐堂上,却无一人言语。林怀瑾低着头,心跳快得厉害。他等了些许,才听得新帝轻咳一声,缓缓道:“诸位,开始吧。”

话音刚落,宫殿两旁的侍从便鱼贯而出,手中捧着考卷,依次分发。林怀瑾接过卷子,就见得第一题果然常规。引得是论语中“君子不器”的一句典故,要求论述这句话的含义。

林怀瑾先前已是翻过近几年前的前科试卷,心中早有准备,扫视题目,只略一思索,便提笔开写。

他写字的速度并不快,但八股文的首尾部分自有格式固定,其所体现的并非内容的深度,而是文采与修辞的巧妙。

【君子之德,贵在不器。《论语》有云……】

八股文本就施展空间有限,也并非林怀瑾最为擅长的文体。他并不打算在这篇上耗费过多心力,只是简单拆写完毕,便将目光转向第二篇真正考察世事并人心的策论。

策论虽无严格格式要求,但必须契合皇帝的心意,方能脱颖而出。林怀瑾刚放下笔,正欲翻卷,目光却在翻动试卷的瞬间微微一顿,愣住了。

【朕闻《礼记》有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仪之序,乃治国安邦之根本。自古以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若无礼仪教化,则必陷于混乱无序之境。

故试问诸卿,礼以何立,亦以何系?】

礼法,这题目林怀瑾还真没准备…不,这题目他其实想过。林怀瑾看着内容沉思。他停顿了一会才下笔。

他想起自己临行前,林黛玉送行的话语。

“此次神童举,前来应试之人甚众,且不论出身,想必是更加看重学识礼仪了。你切莫给自己太大压力。”

直送到荣国府的角门处时,林黛玉仍然免不了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给林怀瑾拢了拢披着的青绸白裘,眉目微颦,眼中带着几分关切。

林怀瑾见状,只微微一笑,安慰道:“我倒有个想法,和妹妹完全不同。”

“什么?”

林黛玉看林怀瑾靠近,借着替对方拢过发辫的机会,压低了声音说:“你还记得我说过,越是强调什么,往往越是缺什么。当今朝局不定,此次扩大应试范围,看似广纳贤才,没准是那些合适的王孙公子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去趟这滩浑水呢。”

林黛玉停顿了一下,她低声回应:“你就瞎说吧。也不怕哪天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抖出去。”

“不差这一件了。”

立正身体却保持低头的坐姿不是特别舒服。林怀瑾总感觉有谁在盯着自己,但既然是在宫中考试,考生便断不能抬头张望。

这种状况下,林怀瑾很难判断目光来自哪里,只能顶着压力讲手上的论述写完。

等到他把策论写过,放下笔准备换卷时,借着换卷的功夫,松了口气,抬头一扫,却只见考场平常如故,而那被人盯着的感觉却是没有了。

他翻开第三页,看见加题竟是咏剑——又是一道出乎意料的题。免不得斟酌了一下,在脑内打过草稿,才斟酌着落卷。

【我持长剑三尺轻,献公挥处鬼神惊。】

科举考试的诗被称为试帖诗,考的都是标准的格律诗,但具体是四韵、六韵、八韵,是五言、七言,都得看皇帝当时的心意。

【匣中影动风初起,潭底光流月正明。】

除去格式外,试帖诗还有限韵一说。自隋之后,每代都有一脉相承下来的官方韵书。而考生所写的诗词,一定要按照官方的韵书来押韵的。

【冷射蛟螭秋水色,静磨霜雪古铜声。】

除此之外,试帖诗还有内容上要切题、思想上要明要等等额外的要求。它和八股文一样,对内容的要求反而不高。但就算如此,应试诗中也有相当惊艳的篇目,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时清不用干戈事,拟向青霄致太平。】

林怀瑾前来应试之前,他同林黛玉曾一同琢磨过好几首诗歌的韵格,权当是押题,只求哪怕不能中选,至少也能不至于临场时毫无头绪,写不出东西来。

这么想着,林黛玉又是深深叹了口气。她实在是为林怀瑾担心,却又无能为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