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试图看懂的郑晴放弃了。
因为她发现,黑板上的内容并不是高考题。
它的知识范围并不在高考大纲内,且也不和高考题一样,有明确的题型和套路,而是一个非常似是而非的问题,写满了奇怪的公式。
这些公式,大部分字母都有特殊的指代含义,只有常用这些公式计算这些问题的人,才能熟练地对应上这些问题。
计算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原理和方法,对他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计算量有些大,且这里没有计算器,一切都只能靠手算和心算。
而这正是谢雁的特长。
于是她站着看了一会。
老人问,“你算出来了吗?”
背对着他们的男人手里的本子写个不停,“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他就能算完了。
老人转身也回去,在另一块空白的黑板上进行测算。
而谢雁就在这个时候,走上去,拿了一根白色粉笔走到最后结论那里,把最后的数字,答案,结论补足了。
老人转过来看式子的时候,看见谢雁写完最后一个字,微微一愣,“这是?”
谢雁说,“答案。”
老人没有继续话题,而是转身继续往下算。
他沉浸在计算里,但男人却发现了进来的三个学生,“你们是?”
“这儿的学生,”郑晴说,“你们是谁?”
男人一愣,“算是老师吧,我姓常,他姓周,你们可以直接叫老师,不过,你们是这儿的学生,看得懂黑板上的内容?”
风筝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根据理解,还是能猜出一些,要算出来,没那么快,他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等着结果,“看不懂。”
他说,“但是她看得懂。”
他说话的时候,看着谢雁。
常具不信,这题超出了高中生的知识范围,而且,这也不是一道题,只是周教授心血来潮的一次计算而已。
它和中学生面临的题不一样,没有给出所有的题干和可能用到的条件,信息都是杂乱的,也没有一个重点的问题,最花时间的部分就在于计算。
先不说这些公式的含义她能不能看懂,单是计算方法,就会运用到大学的一些计算规则。
一个看起来才十几岁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就这么几分钟,就算出答案了呢?
十分钟后,周教授的答案算出来了。
他有些惊诧。
因为谢雁的答案和他相差无几,只有一个小数点后面有一位数不同,他又检查了一下过程,发现是自己写的太潦草,看的时候看错了,因此到最后,出现了一位数的偏差。
“不可思议,”
这个东西,涉及了很多高中接触不到的专业特有知识,比如在-->>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