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好消息虽然没有什么报道,但也是第一时间到了部里。
谢雁来这儿的任务,就是配合测试,收集数据,现在三次测试数据出来了,第三次的成绩超出所有人的意料。
聚餐结束,走回临时宿舍的路上,老秦高兴得很,他今天多喝了两杯,就两杯,算是庆祝才喝酒,脸色通红地搓着手,和谢雁说了很多话。
从他的家庭,到投身铁路,“这行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工作,维持生活的手段而已,但得知我来负责秦沈线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件事。”
“或许我接下来要做的,是一件完全与众不同的事,和我平时做的不一样,这件事有点别的意义,做成功了,说不定我的名字就能写在铁路历史的一个小角落里。”
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铁路上度过了一半的人生,数起来快有二十多年,“在老家一提老秦家,谁都知道有个儿子,本事大,全国各地都去过。”
他摇摇头,“但他们那里知道,大部分去的城市,我连火车站都没出过!更别提看看城里什么样子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和旅客一起呆在了车上。”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回家不要钱吧!”
老秦哈哈笑了起来,“不过就算是这样,那回家的车也拥挤啊,人挤人,上下车内脏都挤出来了,人没挤出来!”
谢雁偶尔应一两声,“铁路如果能提速度,列车变得多,就能减小货运的压力,现在一提到春运,不只是铁路上的人,就连回家的人也头疼。”
买不到票,即便是买得到,要挤回家,也要丢了半条命。
多少留守儿童因为这样,一年连一次父母都没见过,多少城市的发展,因为这样,变得越来越缓慢。
而年年增长的人口和货运压力,也给铁道上时时刻刻带来安全隐患。
“三百公里时速的列车啊。”
老秦露出回忆的神情,“我小时候,能坐上一辆三十公里时速的火车都不容易,要是秦沈线能成功,在从这儿,修一条去首都的高速铁路,然后就是京沪线,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贯穿华国的南北,以后我们的人民出行又该有多方便!”
谢雁说,“我看过秦沈线的设计,无论是铁轨的超高技术要求,还是应对土质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既然能做到在这样的地方,以这样的条件修建高速铁路,那么在华国的其他地方也可以。”
说到这里,老秦有些自豪地说,“没错,这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勘察,自己修建的一条高速铁路,”
说到三个自己的时候,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沪城还要和德国人合作,而这一条铁路线,是我们自己亲手修建起来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技术,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心愿,这样的努力都无法成功的话,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华国铁路现在的问题。”
谢雁顿了顿,说,“广深线修建之后,虽然可供列车跑的时速并算是很高,但因为动车的原因,它最快只运营一百多公里时速的列车,我和老师一起去考察过。”
“在国外,一条高速铁路要成功通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华国,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我们去攻克新技术。”
老秦说,“研发华国自己的动车,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整个铁路就可能夭折,或者沦为普通的铁路。”
他说,“我是真怕这种消息!”
“中华之星,你们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谢雁却道,“在实验时期,它就有很多问题,的确,自己攻克技术难关是一项很需要勇气的挑战,同样,也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这些事故问题,注定了中华之星能跑出最高速奇迹,却并不够稳定。”
她说,“我建议让它在轨道上多跑几次,确定安全稳定之后再投入使用。”
“好了,你和我女儿一样,性格也这么像,”
老秦将她送到楼下,说,“这些日子和你相处非常愉快,小谢,我老了,但看见你们年轻人还这么有潜力,对铁路也这么认真,我感觉很高兴,也很欣慰。”
“你什么时候回去?”
他问,“我还说给你办个欢送会呢,你来这几天,帮我们实验监测优化了数据,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中华之星也是你跟着测验过来的,你可以说已经是我们的一份子了!”
“后天就要走。”
谢雁-->>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