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大明的强盛维持下去,必须依靠皇帝,耳熏目染是改变思维的最好方式。
“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官吏贪腐之事从未断绝,并非大明独有,也不是现在才有。”
云逍说的是大实话。
贪腐问题,就是个无法根除的顽疾。
汉代《二年律令》,规定“受赇枉法者弃市”。
朱元璋“剥皮实草”,震慑贪官。
后世甚至引入财产申报、大数据监测。
然而监督的手段不断升级,贪腐却始终无法杜绝,会以全新的形态存在。
这不光是体制问题,还牵扯到人性、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
“而我大明如今,惩治贪腐之严,却是任何朝代所没有的。”
云逍说到这里,看向王承恩:“老王,我听说你有个亲戚在东厂廉政司做事?你可知道,这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大明查处了多少贪官污吏?”
“单是崇祯八年,先后查处三品以上官员高达二十二人之多,三品之下七品以上的官员达三千七百余人,其他有品、无品的官吏,不计其数。”
王承恩现在已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还兼着东厂的差事,因此对于这些数字耳熟能详。
“萧公子刚才所言不差!”
王承恩接着说道。
“为根除刑狱贪腐,万岁爷与国师甚至亲入刑部监,借此一扫刑狱沉疴。”
“纵观古今,有哪一朝,能如我大明朝,有哪一位天子,能比得过今上?”
“若朝廷不下定决心整顿吏治,朱大典之流将会继续贪赃枉法,又怎会被查处?”
“你这和尚,竟拿朱大典来攻讦朝廷,诋毁国师,要么是蠢,要么就是居心叵测!”
王承恩的这番话极有说服力,况且事实也是如此,众人听了都连连点头。
那读报的读书人不解地说道:“按照太祖定下的祖制,贪墨六十两银子就要立斩,朝廷却为什么不杀了朱大典?传言是国师为朱大典求情,是否当真?”
“国师与朱大典素不相识,之所以上书陛下为其求情,是因为其十分能干,并且在任上政绩卓著,加上西南需要用人,这才赦免死罪,将其流放。”
王承恩看了云逍一眼,露出敬佩之色。
“朱大典被流放广西,后来随军征缅,在军中充当苦役。”
崇祯接过话头:“前几日,有军报自缅佃传来,朱大典立下大功,足见国师有识人之明!”
云逍眉毛一扬,“朱大典如今不过是个苦役,又能立什么大功?”
“朝廷虽然已经平定缅佃,却不时有叛乱发生。”
“三月前,缅佃生番纠集五千多多人,偷袭大光粮草转运之地。”
“适逢大军北上,大光仅留下三千老卒、民夫,而缅佃生番却都是穷凶极恶的暴徒,人数众多,攻打大光小城,情况十分危急。”
“守城将领战死后,朱大典挺身而出,领着这些老卒、民夫,不仅成功守住了大光,还趁夜偷袭缅人,杀死七百多人,其余全部溃散。”
云逍老怀大慰,对于自己的眼力也是颇为自得。
屋内众人都是一阵惊叹。
“听说国师是能掐会算的神仙,比刘伯温都还要厉害,他救朱大典,显然是早就推算出后来的事情!”
“瞧我这张臭嘴,刚才竟然质疑国师!”
“还真别说,这些年抓的贪官污吏可真不少!”
“如今大明朝的官场,虽说比不得洪武爷当年那么干净,却也是远胜其他朝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