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唠唠,不必紧张。”云逍和颜悦色地问道,“家里有几口人,多少田?”
邱长贵答道:“家里有七口人,田三十五亩。”
立即有人提出质疑:“你自己的田,还是租别人的?”
“以前家里只有五亩薄田,这几年那些官绅老爷们的田也要缴田赋,只有把田贱卖了,我家老大在遵化的钢厂做事又赚了点闲钱,于是又购了三十亩。”
邱长贵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笑呵呵地答道。
对于华。夏的百姓而言,有田可种,就是一辈子最开心的事情。
云逍又问:“家里人每天吃几顿,吃些什么?”
“平日吃两顿,农忙时吃三顿,高粱、玉米和红薯为主……每顿都能吃饱。”
说到这里,邱长贵不由得一阵感慨。
“前些年啊,三天能有一顿饱饭吃就不错了,哪能想到,现如今居然每天吃三顿,至少有一顿能敞开肚皮吃。”
“老大在钢厂做事情,每个月还能给家里送几两银子回来。”
“也不知道这是咋回事,这日子咋就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呢?”
一名百姓笑着说道:“这不是因为咱大明出了一位圣君,又有一个神仙一样的国师么?”
崇祯顿时龙颜大悦,百姓的一句‘圣君’,比大臣们一千句马屁都要舒坦。
“我听说,红薯就是国师从天上带下来的,这东西可真是救命的仙粮……也就是吃多了爱反酸,放屁也多了。”
邱长贵的话,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等笑声落定,云逍继续问道:“田赋和劳役多吗?是否还有其他杂税?”
“田赋没多少,以前交田赋必须是银子,要给火耗,现在直接给银券,也就没了火耗。”
“劳役也不多,除了村子里修路、架桥,其他的官府给工钱。”
“杂税倒是还有一些,主要是村子里刚修了一间学堂,每家每户都要出点银子。”
其实大明自立国以来,田赋就定的极低。
在朱元璋时期,定为三十税一,即缴纳收成的三十分之一,这个税率相对较低。
到了大明后期,田税税率不到2%,几乎接近五十税一的低税率。
纵观历朝历代。这样的税率都是最低的。
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大明朝廷可谓是典范。
而后来的螨清,田赋大部分时间是十税一,实际征收的比例却高达二十税一。
就这,那位麻子皇帝一句‘永不加赋’,被很多人吹上了天。
大明底层百姓负担最重的,是杂税和隐形税。
这些都是地方官府、豪绅,巧立名目、层层盘剥的结果,与大明朝廷决策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并且最终也没落到国库中。
这几年推行税务革新,斩断了杂税和隐形税,也就等于卸下了底层百姓身上的重担。
“家里的人,冬天都有棉衣?”
云逍看了一眼邱长贵身上破旧的棉袄,接着又问道。
“有呢,这几年手上有了点银子,棉袄的价钱又一年比一年低,前年家里每人都置办了一件棉袄。”
“想着前几年,家里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如今每人都有换季的衣裳。”
“小老儿我,以前做梦都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好事!”
邱长贵笑眯眯地应答,脸上的褶子就像开了花。
云逍再次看向那老僧,“都听清楚了,这就是你所说的民生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