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地被收回去我们吃什么?”
“不会是要租地又变成佃户吧?”
“这。。。说好分地就怎么又反悔了?”
村长等台下面的人讨论够才敲锣让众人肃静,“土地收回村里是为了统一按照镇上下发的种植任务种粮食,大家上工拿工分换粮食和自己家种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方法获得粮食,要是你肯卖力上工,工分多的人家分到的粮食就多。”
台下的人听到工分多可以多换粮食,顿时热闹起来。
“工分是怎么换粮食?”
“人六劳四,在上交公粮之后剩下的粮食拿出六成平均到村里的每个村民,剩下的四成按上工获得的工分分配。”村长解释道。
“什么意思?”
“村长我们不懂。”
村长没有马上解释,等了一会才继续开口道,“那还不简单,100斤粮食,交了公粮还有70斤,这70斤就是咱们村里分的,42斤拿出来按村里的人头分,28斤用工分算,多劳多得,谁的工分高分到的粮食就多。”
“那不干活也能分人头粮食?”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纷纷看过去,发现说话的人是赵立春。
一个懒汉能说话这样的话也不稀奇。
不过赵立春的话说的在理,要是不干活也能分人头粮,那可不就躺在家里不干活也能分粮食了?
一时间,在场的人心思各异。
村长看了一眼赵立春,他能想到的上面能不想到么?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等村长开口。
村长抽完烟斗里的烟,把残渣敲出来,“除了12岁以下的娃娃和60岁以上的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可不参加劳动就有人头粮,13岁到59岁的人不参加劳动一粒粮食也不分,工分不达标的人家要扣人头粮。”
“那还不如自己伺候自己家的庄稼呢。”
“就是,又不是不交公粮。”
“12岁不参加劳动就没有人头粮食?那我家娃子不能去读书了?”
“读书的娃娃除外,12岁以上去上学的娃娃不用去下地。”村长补充道,读书可是能进城当干部当工人的。
陈秀禾听着周围人的讨论声,这种情况对他们家来说是好事,她的三个孩子都没有10岁不用参加劳动也有粮食分,不用下地就白得6成的粮食,剩下的粮食有孩子的爹呢。
“那也太不公平了,孩子多的人家不是占了大便宜?”
“就是,一家只有一两个劳动力下面有五六个孩子的人家也太能占便宜了。”
“你家没孩子?还是孩子不会长大?”
“就是,你这话说得好像你家没刚出生的娃娃一样。”
“想多分人头粮多生孩子不就行了。”
陈秀禾没有参与讨论,她说话人能扯到她家身上,虽然她一个大人带三个孩子有些显眼,但也不是最显眼的,有的人家还一个大人带五个娃娃和两个行动不便老人。
“那12岁以下的娃子下地能算工分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村长点点头,村子里七八岁就下地干活的娃子一抓一大把,大部分村民都没有送孩子去读书的想法,识得几个字会算数就算是好的,基本上是在能跑跳的年纪就开始干活,“算,干多少活算多少工分。”
村长的话让下面的人又陷入一波讨论,其实说再多大家都知道收回土地是势在必行的。
赵立文抱着难得闹腾的妹妹出门,路过村部的时候就听到里面在讨论上工的事情。
公社和生产队正式全国推行之前,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试行,看来他们县城是最先一批试点。
赵立武没有关注村部里面的话,拿着妹妹的奶瓶在逗对方,“岁岁,叫小哥就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