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小说

九月小说>红楼贾政很正经 > 春日暖农田做学堂(第2页)

春日暖农田做学堂(第2页)

黛玉宝钗听了,便靠在一起笑,看王夫人反应。

王夫人点点头,说道“很该如此,宝玉性子跳脱,也应该抄些经书磨练磨练。”待又要说时,被薛姨妈打断了。

薛姨妈笑道“姐夫前儿还说呢,纵使不让宝玉读书考学,他的性子也需要磨练,不然总是知难而退,以后什么事都做不好。”

薛姨妈说罢,又道“姐姐,我记得可清楚?”

王夫人一笑,并不回答。薛姨妈摇摇头,笑道“也许没有姐姐记得清楚呢!”

王夫人微微红了脸,不好理论。

探春看出了其中内涵,便说“咱们去看看父亲新栽的花儿,有一些已经冒了花苞了!”说罢,一左一右挽着王夫人和薛姨妈的手臂,往前走了,还向宝钗黛玉使了个眼色,示意跟上。

宝钗心里既有了规划,就抽出两天时间,仔细研究了扬州地区民间丝织业的相关情况。待自己大致计划好了,就想再与贾政商量商量。

虽然薛家许多管事对丝织业都很内行,只是宝钗为求稳妥,想看看贾政的意见。

贾政听罢,也很赞赏,便道“的确应该如此,虽说只要守好本有的家业,你们家便没什么可担心的。只是我知道你志向远大,肯定不满足于眼前的一点产业。再谋其他的行业也是很好的。”

宝钗听了,心里也欢喜,就为贾政倒了杯茶,待他的下文。

贾政又说“按理来说,你们家本来就是主管宫廷织品供应的,如今虽然不为宫里做事了,之前那些管事们对此事也是得心应手,再进入这个行业,自然比较轻松。”

“只是我想,如今的丝织业已有不少官家产业与民间产业,产出的丝织物想必已足量了。你若想做这个生意,可想好自己有何优势呢?”贾政问道。

宝钗听罢,点点头,便道“姨夫说得在理,我也考虑过这个。”

想了想,又继续说“我的想法是,主做两类货物,一种越精致越华丽越好,并不为赚钱,是为打出名号,如何打出名号的方法我也考虑好了。另一种便是面向平民百姓,做得适合干活时穿,又要结实耐穿又要价廉物美,这是我主要想做的。”

宝钗说罢,看贾政神情中很是赞同,又道“另一种,我想试着做一些洋人喜欢的品类,这不一定能做得好,只是一种尝试。”宝钗说完,静待贾政反应。

虽然宝钗所说的,贾政也都想到了。就如之前京郊的炭窑,贾政所做的商业安排与宝钗方才所说,大致相同。只是他能想到宝钗所说的这些,是因为他受过现代教育,而宝钗却没有。

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宝钗能想到开发更多消费群体,并且扩展销路,将产品销售到国外。无论成功与否,这种周全的考虑与大胆的创新,本身就很值得夸赞。

足以见得,宝钗是个目光长远,眼界开阔的人。

贾政笑笑,便说道,“你说得很对,我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你若做好决定了,需要打点各处官员,只需告诉我。其他的,我也帮不到你了。”

宝钗也笑“姨夫总是自谦,我对洋人一无所知,姨夫似乎很是了解呢!若真要做这个生意,更少不了姨夫的指点。”

贾政难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说“你看过那本书了?”贾政所说,便是黛玉生辰那日,他送给黛玉的礼物。

宝钗点点头,她们姐妹几个都看过了,很是惊叹贾政写的故事。其实贾政只是凭借记忆,写了几篇莎士比亚的故事。

贾政笑笑,便道“了解国外的人很多,只是你们并没有发现,若真要做生意的话,还是要找一些熟悉语言,并去过那里的人才好。我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正值农耕时节,白鹿书院的晏乐先生与青崖书院的时清先生商议后,决定带着两所书院的学生,同去周边乡村了解农户生活。

因为先前有过救灾的经历,钗黛姐妹四个并无丝毫不习惯的。到了农户家里,也很是自如。晏乐先生便更对她们欣赏几分了。

“宝玉,你不好好跟在时先生后面,跑来这里做什么?”黛玉打趣宝玉道。

宝玉却笑“我们书院统共三四个人,何必与你们分得那么开,大家穿插着走,既认识更多同学,又能说说笑笑,岂不更好?”

“再说了,时先生不也是老要跟在晏先生身旁吗?”宝玉手指了指时清,笑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