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小说

九月小说>红楼贾政很正经 > 春日暖农田做学堂(第3页)

春日暖农田做学堂(第3页)

姐妹几个顺着看过去,果然是晏乐正与时清说笑。二人也不知道说些什么,看起来却很有趣。

两位先生先是带着学生们在农田中走了走,若遇到耕农,便随口交谈几句,并与学生们讲一讲耕农种些什么,又是如何收成的,诸如此类。

又遇到一大片稻田,时清来了兴致。他走到水渠旁,示意学生们也跟过来看。晏乐也同时示意白鹿书院的学生去看。

“江南地区的稻田大多是引河水或者湖水灌溉的。往往有一水车,或人力踩水车,或用牲畜,以此产生动力,将水流引到田里。”时清顿了顿,看学生们听得认真,就继续道:

“你们看这位老伯和婶子正在插秧,都需要挽起裤腿,赤脚踩到水里,很是辛苦,也容易被一些虫子叮咬,又如一种叫水蛭的虫子,咬一口定要吸饱了血···”

学生中有几个家中本来就是农户,此时听了,也很是赞同地点头,深有体会。

时清说罢,又看晏乐。晏乐笑了笑,接着时清又道“你们中有谁知道水稻如何施肥吗?”

有几个农家学生便回答,是榨油后剩的豆渣或其他的废料。

晏乐点头赞道“咱们书院的同学出身不同,因此每人了解的事物也就不同。有些农户家的孩子懂许多耕种之事,而富贵家的孩子却对吃穿玩物很是精通。这并不能说明谁聪明或者谁比较笨,只是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产生的差异。”

“我与时先生总喜欢带你们到各处走走看看,并不是懒得教你们读书,只是想让你们了解到更多种生活的面貌。贫穷不是一时的,富贵也很短暂。你们如今多看多学,日后总能用得上的。”晏乐说罢,笑了笑。

这是晏乐创办白鹿书院多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所谓“有教无类”,她从不因为学生的出身而选择他们,只看重学生个人的品质。

而时清,也是受到了晏乐这种理念的影响。她们也都曾是富贵家庭出身,而现在,她们都只是书院的教书匠。

从稻田离开,先生们又带着学生去了村里的一处私塾。私塾的先生是晏乐的好友。在私塾歇了一会儿,晏乐和时清便让学生们去村子里随意走走。

“宝姐姐,你这几日忙些什么呢?在家里都总见不到你。”探春想到此事,便问宝钗。

黛玉也是好奇地等宝钗回答。

宝钗因为已经完成大半,也不再隐瞒,笑说“打算筹建一处丝织厂,比较忙,没顾得上与姐妹们玩。”

黛玉了然笑笑,又道“我就说呢,定是正经事务,不然也不会累得眼纹都有了。”

探春着急在宝钗脸上看了看,问道“林姐姐胡说,我却看不到。宝姐姐才十几岁,不过是熬了几天夜,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宝钗笑了笑,知道黛玉在开玩笑,也并不很在乎,挽着黛玉和探春在村子里边走边看。

正是农忙时候,村子里多是老弱妇孺,零散几个小孩子四处玩着。爬树摘花,追赶打闹,很是活泼。

宝钗眼尖,看到拐角一处屋子,正有一个妇人在用织机织布。宝钗起了兴趣,就想看看。

三姐妹便相携着走到那户人家门口,宝玉觉得无趣,和其他同学去玩了。那农妇姓刘,见她们过来,就笑了笑,招呼了一声。

宝钗有意想说说话,只是看到她忙着织布,就不好开口。

黛玉却笑道“婶子,这些布匹都是您织的吗?可真好看!”

刘婶笑了笑,便道“姐儿逗我,这布你们怎么能看得上呢?”只是黛玉一句夸赞她也开心,就起身为三个姑娘倒了水,端给她们喝。

黛玉边喝水,边故意看一眼宝钗。

宝钗也不分辩,笑问道“婶子,你们村里家家都有织机来织布吗?”

刘婶道“怎么可能呢?织机也不是每家都买得起的。我家男人是个残疾,干不了农活。家里全靠我,只是我又要伺候他,不能出去干活,就借钱买了织机。既不用出门,好歹也有些钱赚。”说罢,又坐了下来忙着织布了。

黛玉和探春知道宝钗必定有正事要问,也不着急催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